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善终"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凝聚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孝道思想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治理到了积极的作用。
塑造文化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意道人生自成立以来,以意自然之道,养健康一生为宗旨,以服务于人类健康为己任。积极开展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培养和教育,未来意道人生还要搭建养老、旅游、中医药非遗的收集及 展现等各大平台系统,将意道人生打造成人类健康教育的引领者。
意道人生正是秉承将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弘扬养生新观念,专注于健康产业,以促进行业发展为使命;以服务于人类健康为宗旨;以自主创新、诚信经营的精神;让更多人、更多的家庭,更方便、更有效、更实惠的享受中医理疗及产品所带来的身心健康!